加密行业正在经历最严峻的淘汰潮,唯一的机会可能是垂直细分打法
2025-07-06 22:56:43 人浏览

撰文:Joel John

编译:AididiaoJP,Foresight News

加密行业逐渐开始避免讨论叙事有多么宏大,而是转而聚焦经济模型的可持续性。原因很简单:当机构资金开始涉足加密领域时,经济基本面将变得无比重要,加密创业者需要及时做好重新定位。

加密行业已度过婴儿期,正在进入新阶段,收入基础决定了项目的成败。

人类被情绪塑造,也由情绪构成,其中怀旧尤为突出,这种对昔日常态的眷恋,使我们容易对技术变革产生抵触。姑且称之为「思维惯性」:无法摆脱旧有思维模式。当行业基础逻辑改变时,早期采用者总执着于过去的方式。电灯问世时,有人哀叹油灯更好;1976 年比尔·盖茨也不得不致信公开信,回应对他开发付费软件不满的极客们。

如今,加密领域正经历自己的思维惯性时刻。

在闲暇时刻,我始终思考行业将如何进化。如今「DeFi 之夏」梦想的模样已经出现,Robinhood 已在区块链上发行股票。

当行业跨越鸿沟,创始人与资本配置者该如何行动?当互联网边缘用户开始使用这些工具,加密核心叙事将如何演变?本文试图解释:如何通过将经济活动提炼为引人入胜的叙事产生货币溢价。

让我们深入探讨。

币圈传统套路已失效

风险投资可追溯至 19 世纪捕鲸时代。资本家投入资金用于购置船只、雇佣船员及装备,成功的航行通常带来十倍回报。但这意味着多数探险都以失败告终,或因恶劣天气,或因船只沉没,甚至船员叛乱,但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能收获颇丰。

当今风投同样如此。只要投资组合中出现一个超级项目,多数初创企业失败也无妨。

连接捕鲸时代与 2000 年代末应用爆发的共同点是市场规模。只要市场足够大,捕鲸就可行;只要用户基数足够形成网络效应,开发应用就进行。这两者中,潜在用户的密度创造了足以支撑高回报的市场规模。

反观当前 L2 生态,它们正在分割一个本就不大且日益焦灼的市场。若无波动性或新财富效应(如 Solana 上的 meme 资产),用户缺乏跨链动力。这好比从北美远赴澳洲捕鲸。经济产出匮乏直接反映在这些代币价格上。

理解这一现象的角度要通过「协议社会主义」:协议通过赠款补贴开源应用,即便它们没有用户或经济产出。这类赠款的基准往往是社交亲缘性或技术契合度,演变为由代币热度资助的「人气竞赛」而非有效市场。

2021 年流动性充裕时,代币是否产生足够手续费、用户是否多为机器人甚至有无应用都不重要。人们押注的是协议吸引海量用户的假设概率,就像能在 Android 或 Linux 起飞前入股。

分享本资讯链接: - 币安头条
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市场信息,不代表币安头条的观点和立场,请自行参考。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!

回顶部